【海外展覽常識】中小企業如何規避國際貿易風險
政策風險:各國之間貿易磨擦加劇,反傾銷案件增多以及技術性貿易壁壘頻繁出現
關稅壁壘作為保護本國市場的一種手段,越來越趨于透明,但許多發達國家又以技術性貿易壁壘為手段,依據技術的優勢制訂產品標準、法規,將國外競爭都擠出本國市場。如20世紀90年代,我國某地日用陶瓷以價格優勢大舉進軍美國和歐盟市場,曾經占據了當地中、低檔市場的1/3以上,后美國和歐盟制訂了新的質量標準,規定鉛鎘溶出量由不超過百萬分之七提高到不超過百萬分之三,而且瓷器的白度、亮度、黑點、變形都有新的標準,大大超過我們的國標,而我國相關的中小企業受技術和資金的限制,無法達到進口國不斷提高的質量標準,而被迫退出這一市場。
許多發達國家不僅對產品質量標準設限,而且對生產企業的資質也提出了要求,這點我國的中小企業尤其需要重視。國內貿易往往比較注重產品質量本身,而忽視對生產企業的管理。中小企業有時從資金、設備、管理、成本的角度考慮,對企業認證不夠重視,而錯失貿易機會。如從事藥品生產和經營的出口企業必須通過GSP認證,日用陶瓷要想出口到美國,生產企業必須提前半年甚至一年向美國FDA申請,獲得通過后產品才能進入美國市場。而通過ISO9000、ISO14000認證更是對出口企業的普通要求。
市場風險:進出口市場過于集中,形成對某些市場過分依賴
由于歷史的原因,我國的進出口市場主要集中在美、日、歐盟和我國港澳地區。1995—2005年,10年過去了,雖然它們各自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排位有所變化,但四大傳統市場合在一起占我國進出口總額的份額仍在50%以上。固然四大傳統屬經濟發達國家或地區,市場容量大,商品需求層次多,購買力強,但由于我國對上述地區出口仍然是依靠低價格、大幅度增加出口量來實現的,使得這一傳統市場過度飽和,同一市場上同行價格自相殘殺,那只會是“魚蚌相爭,漁翁得利“。
交易風險:對國際貿易交易方式的復雜性以及對國際貿易慣例不熟悉
國際貿易由于買賣雙方遠隔千里,貨物的交付和貨款的結算都有別于國內貿易,一宗交易的完成,往往涉及商檢、海關、運輸、保險、銀行等諸多部門,而且各個部門之間又存在密切的、內在的聯系。中小企業,尤其是未從事過國際貿易的企業,他們對國際貿易的交易風險認識不足,要么習慣于國內貿易的做法,要求對方先付款,后發貨,即“款到發貨”,“不見兔子不放鷹”,拒對方于千里之外,錯過貿易機會;要么迫于買方市場壓力,盲目接受對方提出的不合理付款條件,賒賬幾個月甚至更長,讓不法外商鉆了空子。近年來,隨著新的企業開展國際貿易,不法外商利用內外貿交易的方式不同,詐騙貨物或貨款,使這類案子呈上升趨勢,給這些企業帶來損失。
防范和規避國際貿易風險的對策
樹立質量意識和名牌意識
以質取勝,質量第一觀念。20世紀80年代,我國外匯短缺,當時主要強調出口創匯,以量取勝,造成了高耗低效,企業虧損嚴重,而現代國際市場已經從價格的競爭轉變為質量的競爭,中小企業應依靠科技進步,重視科技成果在生產中的運用,不斷開拓新產品,在提高產品的質量,檔次和加工深度上下功夫,而不是拼價格、比數量,不給進口國反傾銷留下口實。
積極推行國際標準,提高我國標準檔次。針對發達國家相繼采用各種標準來構筑技術性貿易壁壘,如歐盟的CE,美國的TCC,日本的T—MAIK等都屬于強制性的合格標志,只有當商品符合這些標準時,才允許進口。我國中小企業要使自己產品走向發達國家市場,必須積極采用國際標準,甚至是國外最先進標準。
實施名牌戰略。品牌,商標是一種無形資產,中小企業通過創名牌,可以塑造其在國際貿易中的形象和地位。創名牌,保名牌的過程,本身就是企業不斷提高產品質量,不斷保持產品更新換代的過程。企業重視產品質量,提高產品檔次,也是規避技術性貿易避壘帶來的政策風險的一種有效手段。
實施市場多元化,多方位,立體式構筑全球多邊貿易體系
我國的中小企業既要重視發達國家的市場,又要開拓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市場,還要積極探索擴大獨聯體市場。由于我國是發展中大國,近幾年通過大量引進外資,引進技術,產品質量和性能日益提高,我國沿海地區的部分產品質量完全可以與歐美、日韓產品相媲美,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由于我國地域規模大,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中西部地區生產的一些產品進入發達國家市場十分勉強,但十分適合亞、非、拉發展中國家和地區市場的需要。如2004年下半年某地生產的汽車,以其價格合理,質量良好、適合當地需求的特點,出口到南美地區近2000輛,創匯580萬美元。這說明我國企業完全可以同許多與我國產業結構互補,生產力水平相當的發展中國家發展雙邊貿易。因此,只有實施市場多元化,多方位,立體式構筑全球多邊貿易體系,才能擺脫企業僅瞄準傳統市場造成過度競爭而退出市場的風險。
走專業化、差異化道路
按照“人無我有,人有我優”的原則,突出自己的特點和核心競爭力。中小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之前,首先要對目標市場進行調查和分析,找到自己產品的市場切入點。企業可根據自身的實力和專業化分工的原則來調整,優化自己的經營領域,將企業有限的資源集中投入到最擅長的產品,在系列化、創新能力上做文章,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如青島蠟燭生產企業,20世紀90年代末從一個十幾個人,20萬元人民幣資金的小廠起步,發展到目前年出口量超過5000萬美元的規模,走的就是專業化、差異化的道路。這家企業開發了上千款蠟燭品種,并在蠟燭照明的基本功能上,獨創了與上百種顏色、各種瓜果氣味相配套的蠟燭系列,產品深受世界各國消費者歡迎。
遵循國際貿易慣例,嚴格按進出口貿易的基本操作程序辦事
國際貿易慣例通常是由國際性組織或商業團體制定的有關國際貿易的通則、準則和規則。它已被大多數國家的貿易界、銀行界人士所熟知,并被普遍接受和應用。企業在合同的簽訂、貨物的交付、貨款的結算過程中應嚴格按其要求操作,堅持利用“銀行信用”完成貨款的結算,正確處理好合同、信用證、單據、貨物之間的關系,尤其是信用證和單據之間的關系,做到“單證一致”、“單單一致”,保證貨款及時清償。 同時,應盡量少采用“商業信用”,若不得已非要采用“商業信用”方式進行國際結算,企業應參加出口信用保險,而不能抱著僥幸心里。